想遇見未來的自己,要先活出當下的自己。 ─吳若權
幾年前的夏天,我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,在朋友的鼓勵下參加了美國打工度假計畫(Work and Travel)。那是一段很美好,另一方面卻也很冒險驚奇的故事。
我英文說得還算不錯,和外國人交談還能輕鬆地聊個幾句。但當時還是很符合處女座個性地糾結了好一陣子,到底要不要去?和大家糾結的差不多,我可以打理我的生活嗎?完全不會下廚的我,連快炒鍋都拿不好,米也不太會洗,可以度過幾個月沒有媽媽拿手菜的日子嗎?和外國人該怎麼相處?我可以說是很閉俗的人,外國人感覺都很外向,會不會覺得我很難聊?諸如此類內心小劇場輪番上演一千遍不厭倦,也沒得到一個結論。
報名截止日期快到時,腦中緊急鈴響起,我只能問自己的內心:不去以後我會不會後悔?
它說會。
嗯,所以我就出發了。
能想得到的困難和疑慮都發生了。那些當初害怕的事的確都跑來我面前了。
無法煮出一般人認知「好吃」食物的我,硬是產出了「能吃就好」的食物。想吃雞腿卻不會料理,於是硬生生把冷凍雞腿丟進微波爐,幾分鐘後生出了有熟但完全無味的雞腿。
外國人的確也真的很能聊,即使英文講得不好也能輕鬆說著自己國家的生活和興趣,我也只能頭皮硬著瞎聊了下去,聊著聊著也漸漸長出了勇氣。
上面的故事我只講了一半,我害怕的一半。
而另一半是我所沒預料到的美好。即使我吃了如此不堪的原味雞腿,我得到品嚐各國美食的機會。泰國朋友煮出我印象中的又酸又辣的泰式炒麵、約旦的朋友每天都在烤肉架前烹調香到不行的牛肉。我感受到各國朋友生活中的家常菜是多麽親切地在我口中,比台灣賣的異國料理更加真實和溫暖。
即使我小心翼翼地用英文講出合乎文法的句子,有時也會感覺難以表達我的情緒,但雅買加朋友似乎也懂我想說的,盡力回應我。然後告訴我我講的很好,根本不用害怕出錯。聊起他們的音樂、生活,就像我們和朋友聊的日常一樣,越來越能輕鬆地面對,甚至後來不再害怕,心門敞開暢所欲言。
到現在都還有深刻記憶的是,不會游泳的我,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,跳進冰冷還不知道多深的湖中。現在的我還時不時驚訝當時哪來的勇氣,做出平常不可能發生的事。我確定我沒腦子進水,也沒有瘋了。
我們在做選擇時,放棄的原因往往都是因為思考了太多「做了這個選擇會失去什麼」,
卻沒考慮「會獲得更多什麼」。
如果把自己放在遙遠的另一邊,客觀看著當下的自己,會獲得的東西可能遠比失去的更珍貴。
躊躇不前的時候,我們出於本能,害怕受傷和失去,只想得到快速的後果、結論。
但是大多數的選擇都是看不到後果、也得不到結論的。沒有試過踏出第一步,又怎麼想得到結論呢?問問你的內心,這件事不去做的話,未來回頭看你會後悔嗎?就這樣。是不是好像輕鬆多了。
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這本書是一位心理師求助心理師的故事。作者 Lori Gottlieb 大學讀的是語言,在傳播電視圈就業幾年後,有機會接觸到醫院的急診室,這燃起了他去讀醫學系的想法。當然,這是多麽困難的決定,可能是影響人生未來走向的選擇。起初她堅信自己是適合電視圈這份工作的,但她內心想讀醫學系的聲音越來越大,最後她選擇傾聽內心的聲音,在28歲時走上醫學系的路。
後面的故事很長,最後作者沒有去當醫生,但她完成了她的夢想。因為讀了醫學系的經歷,感受到了更多更真實的人生,是血淋淋在眼前真實人類的故事,而不是虛構的影集情結。讓她成為一位心理諮商師和作家。
作者失去了什麼嗎?
的確,她失去了可以在電視圈向上升遷加薪的機會,也失去了當上醫生擁有優渥收入的生活。
但她得到了遠比失去更重要的東西:她的人生目標。她明確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
選擇的困難在於對未知的害怕。
但我深深相信,內心的聲音都是最好的提示。
只要走上了選擇的路,即使害怕,也能漸漸在路上長出勇氣。遇到困難,解決就行了。
一小步一小步往外跨出去,你所得到的往往比失去的還多。
讓未來的你感謝現在勇敢的自己吧!
唯一的出路是走過。
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. ─Robert Frost